1. 攝影構圖的原理和要素是什么
攝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
光度
光度是光源發(fā)光強度和光線在物體表面的照度以及物體表面呈現(xiàn)的亮度的總稱(光源發(fā)光強度和照射距離影響照度;照度大小和物體表面色澤影響亮度)。
在攝影中,光度與曝光直接相關。從構圖上來說,曝光與影調或色彩的再現(xiàn)效果密切相關。豐富的影調和準確的色彩再現(xiàn)是以準確曝光為前提的。有意識的曝光過度與不足也需以準確曝光為基礎。所以,掌握光度與準確曝光的基本功,才能主動地控制被攝體的影調、色彩以及反差效果。
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相對于被攝體的位置,即光線的方向與角度。同一對象在不同的光位下就產(chǎn)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攝影中的光位可以千變萬化,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正面光、前側光、側光、后側光、逆光、頂光與腳光等七種。
(1)正面光:光線來自被攝體的正面,隨角度高低分別稱“為平射光、順光和高位順光。正面光照射的被攝體令人感覺明亮,但立體感較差,缺乏明暗變化,利用正面光拍攝時的曝光寬容度較大。在燈光人像中,正面光常用作輔光。
(2)前側光:指45度方位的正面?zhèn)裙?。這是最常用的光位,前側光照射的景物富有生氣和立體感。在燈光人像中,前側光常用作主光,通常位于人物臉部朝向的另一側,臉朝左用右側光,臉朝右用左側光。
(3)側光:又稱90度側光,側光下被攝體呈陰陽效果,是一種人像攝影中富于戲劇性效果的主光位置,它能突出明、暗的強烈對比。
(4)后側光:又稱“側逆光”光線來自被攝體的側后方,能使被攝體的一側產(chǎn)生輪廓線條,使主體與背景分離,從而加強畫面的立體感、空間感。
(5)逆光:又稱“背光”光線來自被攝體的正后方,逆光能使被攝體產(chǎn)生生動的輪廓線條,使主體與背景分離,從而使畫面產(chǎn)生立體感、空間感。逆光構圖很重要的一條是使畫面產(chǎn)生深色背景,否則輪廓線就不醒目。逆光在造型上還有利于表現(xiàn)動物的群體。
(6)頂光:光線來自被攝體的正上方,如正中午的陽光、頂光會使人物臉部產(chǎn)生不討巧的濃重陰影,通常忌拍人像。
(7)腳光:光線來自被攝體的下方,常用于丑化人物的一種燈光方向。自然光中沒有腳光的光位。
光質
光質指光線聚、散、軟、硬的性質。聚光的特點是來自一種明顯的方向,產(chǎn)生的陰影明晰而濃重;散光的特點是來自若干方向,產(chǎn)生的陰影柔和而不明晰,光的軟硬程度取決于若干因素,光束狹窄的比光束寬廣的通常要硬些。例如,晴天的太陽從某一有明顯方向性的角度照射被攝體,這就是一種直射的硬光;當天空中有霧,陽光就被擴散在一種廣闊的區(qū)域上,從許多角度發(fā)出光線,這、就是一種軟光。又如電子閃光燈的直接閃光是一種硬光,反射閃光就是一。種軟光。硬光能使被攝體產(chǎn)生強烈的明暗對比,有助于質感的表現(xiàn);軟光善于揭示物體的外形、形狀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現(xiàn)質感和細節(jié)。硬光又往往比軟光的照明更富有生氣。
光型
光型指各種光線在拍攝時的作用。
(1)主光:又稱“塑形光”指用以顯示景物、表現(xiàn)質感、塑造形像的主要照明光。
(2)輔光:又稱“補光“用以提高由主光產(chǎn)生的陰影部亮度,揭示陰影部細節(jié),減小影像反差。
(3)修飾光:又稱”裝飾光“指對被攝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強化塑形光線,如發(fā)光、眼神光、工藝首飾的耀斑光等。
(4)輪廓光:指構劃被攝體輪廓的光線,逆光、側逆光通常都用作輪廓光。
(5)背景光:燈光位于被攝者后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線,用以突出主體或美化畫面。
(6)模擬光:又稱”效果光“用以模擬某種現(xiàn)場光線效果而添加的輔助光。
光比
光比指被攝體主要部位的亮部與暗部的受光量差別,通常指主光與輔光的差別。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現(xiàn)“硬”的效果;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現(xiàn)“柔”的效果。如拍老年人常用大光比,拍兒童常用小光比。調節(jié)光比的手段主要有三種:調節(jié)主、輔光的強度;調節(jié)主、輔燈至被攝體的距離;用反光板、閃光燈對暗部進行補光。
光色
光色指“光的顏色”或者說“色光成分”。通常把光色稱為“色溫”。光色無論在表達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是重要的,光色決定了光的冷暖感,這方面能引起許多感情上的聯(lián)想。光色對構圖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彩色攝影中。
2. 攝影構圖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構圖"就是攝影者為了表現(xiàn)攝影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效果,通過調整拍攝角度、相機橫豎方位或拍照姿勢等因素,安排和處理所拍攝畫面中各元素的關系和位置,使畫面中的元素組成結構合理的整體,并表達出畫面的藝木氣息。
構圖的理論基礎:透視源于繪畫,指實際景物的空間遠近及大小關系投射到一個平面上所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攝影作品中的點、線、面。點可以極大地吸引欣賞者的注意力,并可以起到穩(wěn)定畫面的作用。線條在構圖時主要起兩作用,其一是引導欣賞者的視線,其二是作為畫面的調節(jié)器,調節(jié)畫面的節(jié)奏,梳理畫面的層次,讓畫面看起來更加有條理,更加有韻律感。面在照片中,通常是作為前景或背景出現(xiàn)。例如作為前景的水面,作為背景的天空和山體等。這些不同的面往往能夠孕育情感或情緒,交待主體所處的環(huán)境、并且面與面之間會形成調節(jié)節(jié)奏的線條。
3. 攝影構圖的原理和要素是什么呢
構圖的目的 主要是3個方面:明確主題 突出主體 簡化畫面。
其關系為:簡潔的畫面給人美感的享受同時將主體突出出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最后達到照片的趣味中心和主題得以表達。
4. 攝影構圖的原則是什么?
滿構圖法:主要體現(xiàn)為散點式、鳥瞰式的透視經(jīng)營,將目光集中于一點來完美地體現(xiàn)藝術和自然的精神?!爸弊謽媹D:大都運用于山水畫中,能使山水畫呈現(xiàn)出緩緩遞進、蜿蜒曲折的畫面感。邊角構圖:有助于實現(xiàn)中國畫的整體美感,展示畫面的審美樣式,充分表現(xiàn)繪畫人員的內心情感。
5. 攝影的構圖原則有哪些
構圖的基本原則講究的是:均衡與對稱、對比和視點。
均衡與對稱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種合乎邏輯的比例關系。平均雖是穩(wěn)定的,但缺少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美感,所以構圖最忌諱的就是平均分配畫面。對稱的穩(wěn)定感特別強,對稱能使畫面有莊嚴,肅穆,和諧的感覺。
對比的巧妙,不僅能增強藝術感染力,更能鮮明的反映和升華主題。 對比構圖,是為了突出主題強化主題,對比有各種各樣,千變萬化。對比的方法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牽強附會,更不能喧賓奪主。
視點構圖,是為了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的中心點上。視點是透視學上的名稱,也叫滅點。以人的眼睛所視方向為軸心,上下左右向著一個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點,消失在視平線上,這就是視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