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180度
因為有個方向傳感器,所以成像后自動旋轉(zhuǎn),這個你玩手機橫屏游戲能自動調(diào)整上下一樣道理。
2. 攝影180度原則
1.大、小焦點選擇原則:在X線管容量規(guī)格允許負荷的前提下,應盡量選用小焦點,以
提高照片影像的銳利度,減小幾何模糊。
2.濾線設備應用原則:濾線器是為吸收散射線、降低圖像灰霧度、提高影像對比度而設
置的。原則上被檢肢體厚度超過15cm或使用60kV以上管電壓攝影時,應使用濾線器攝影
技術。使用濾線器攝影時,必須熟悉所用濾線器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項。
3.攝影距離選擇原則:為了減小影像失真及模糊度,在X線攝影時攝影距離選擇原則:
①在X線管負荷量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增大焦點至膠片(IP、探測器板)之間的距離。一般四肢攝影時攝影距離取75~100cm;成人胸部攝影為180~200cm;嬰幼兒胸部較薄,攝影距可減少至100cm;
4.X線中心線和斜射線應用原則:X線中心線應用的一般原則是:X線中心線經(jīng)過被檢
部位的中心,垂直于被檢部位和IR。但有時為了避免影像重疊,可在不改變被檢者體位的情況下,將X線中心線傾斜一定的角度(如胸骨后前位)進行攝影,有時為了觀察局部結(jié)
構(gòu)與其組織的關系,可讓X線中心線通過被檢部位的局部組織(并非被檢部位的中心)垂
直射入IR如(頭顱切線攝影)。
3. 180度鏡頭拍攝
單位圓了解一下,單位圓是指以(0,0)為圓心,半徑為1的圓
在單位圓上,將圓心(0,0)看作角的頂點,點P以(1,0)為起點,繞著圓周逆時針旋轉(zhuǎn),記OP與x正半軸的夾角為θ,則有sinθ=yP/r,r為單位圓半徑=1
當P點第一次運動到x軸負半軸上(-1,0)的位置時,θ=180°
根據(jù)公式sinθ=yP/r=0/1=0
cosθ=xP/r=-1/1=-1
tan=sin/cos
cot=cos/sin
高中課本上三角函數(shù)就是基于單位圓定義的,初中只需要將其背下來即可,不需要知道原因。
4. 攝影180度等于多少
人眼視網(wǎng)膜由一億二千六百萬個左右的視覺細胞組成,其中一億二千萬個左右細胞在黑暗時工作,而其它六百萬個細胞在明亮時工作,并能對顏色做出反應。盡管這些細胞以鑲嵌方式分布在視網(wǎng)膜表面,但是在水平軸和垂直軸上的高頻信息感光度要比在45度對角線上高得多。人眼視覺最靈敏的地方位于中央凹,直徑1.5毫米相當于視角5度。大約有32萬視錐細胞。視錐細胞分3種,分別對紅,藍,綠。另外還有一種視桿細胞。也就是說,在白天,如果一個細胞對應一個像素(事實可能不是這樣的)人眼大約有150萬像素在工作,大多數(shù)的像素只會在上下120度左右150度范圍引起模糊的視覺感受,而中心大約5度視角內(nèi)有十幾萬像素的精細視覺分辯能力。平時人眼會不自覺地快速運動,通過精細視覺區(qū)的快速移動看清面前的一切。
你可以參考一下這個。
人眼有多少像素?或超12.96億像素數(shù)
n東林摘自《科學世界》
人眼有多少像素?這么問雖然不太準確,不過也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
早在1894年,德國醫(yī)生阿瑟·康尼錫在一本著作里就提出了比較精確的答案。他采用了一種標準化的實驗方式:在正常光亮的條件下,測試人能夠分辨的、距離最小的平行線段中,兩根線段與瞳孔正中所形成的夾角。測量結(jié)果是0.59角分(1°=60角分)。這也就是說,人眼能夠識別的最小像素應該是0.3角分。這樣一來,根據(jù)科學作家、研究者和攝影師羅杰·克拉克博士的推斷,人的視野中心(假設是90°×90°的區(qū)域)所擁有的像素數(shù)就達到了3.24億;如果認為人的中心視野是120°的話,像素數(shù)將會是5.76億。
按照他的算法計算,正常人的視野大約是180°左右,這就意味著人眼擁有超過12.96億的像素數(shù)。
然而基于180°視野來進行計算是有問題的。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視野中心和視野邊緣的分辨率有很大不同。根據(jù)邁克爾·f·迪林在一本專著中的描述,人眼分辨率越往外圍越低,最外圍似乎只有12°。這樣來看,人眼的像素數(shù)應該遠小于10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獲得更精確的數(shù)值,因為大腦根本不給我們機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世界———在我們反應過來之前,大腦就已經(jīng)把我們看到的東西抹去細節(jié)、拼接畫面,要想知道人眼的像素值,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5. 180度拍攝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不妥,航向和方位是兩個概念,航向是你要去的方向,有計劃航向,真航向或航跡向等。
而方位是你在某一點看向某一物體的方向,如你的航向180度也就是你朝著180度(南)方向走,若此時你看到正東方的某一燈塔則燈塔的方位是90度,看到正西有一小船,那這小船的方位是27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