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顯微鏡4個鏡頭
顯微鏡主要有機械部分和光學部分組成:
1、機械部分:
它是為光學部分服務的部件,包括:
(1)鏡座:顯微鏡最下面呈馬蹄形或園形的部分,起穩(wěn)定和支持鏡身作用。
(2)鏡柱:從鏡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連鏡臂,下連鏡座,可以支持鏡臂和載物臺。
(3)鏡臂:彎曲成馬蹄形的部分,便于手持,下端與鏡柱相連接的地方有一個傾斜關節(jié),可使鏡臂傾斜,便于觀察。
(4)載物臺:自鏡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標本用的平臺,其中央有一個園孔,叫通光孔。臺上有一移動器,用以固定和移動標本。
(5)鏡筒:和鏡臂上方連接的園筒部分。有的顯微鏡鏡筒內有一抽管,可適當抽長,一般長度是160-170毫米。作用是保護成像的光路與亮度。
(6)調節(jié)器(也叫調節(jié)螺旋):為鏡壁上兩種可轉動的螺旋,一大一小,能使鏡筒上下移動,調節(jié)焦距。
(7)傾斜關節(jié):鏡柱和鏡臂交界處有一個能活動的關節(jié)。
(8)載物臺:從鏡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屬平臺。
2、光學部分:由目鏡、物鏡、反光鏡、聚光器等四部件組成。
(1)目鏡:裝于鏡筒上方,由兩組透鏡構成,接目鏡的作用是把接物鏡所形成的倒立實像再放大成為一個虛像。
在接目鏡內兩個透鏡間的光欄上可裝一根剪短的毛發(fā),做為指針,用以指示要觀察的材料。
(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物鏡轉換器的孔中,一般的顯微鏡有2~4個接物鏡鏡頭,每個鏡頭都是由一系列的復式透鏡組成的,其上也有放大倍數記號,有4×,10×,40×及100×。4×及10×接物鏡是低倍鏡,40×是高倍鏡,100×是油鏡。
(3)聚光器(集光器):位于載物臺(通光孔)下方,由兩塊或數塊鏡組成
(4)反光鏡:是顯微鏡觀察時獲得光源的裝置,位于顯微鏡鏡座中央,一面為平面鏡,一面為凹面鏡。
2. 顯微鏡有幾個物鏡頭
今天我來介紹顯微鏡鏡頭。鏡頭如果只是臟了,擦擦就行,但如果是破掉,那就別修了,看能不能買一個新的鏡頭或是拿報廢的零件來替換都好。
一般的目鏡從5X、10X、15X、16X都有
里面的的鏡片,從一枚到三枚以上的鏡片都有
物鏡的部份,倍率越高物鏡就越長,當然結構也相對復雜。還好物鏡的螺紋有標準規(guī)格,所以A家的物鏡和B家的物鏡其實可以互相替換。
這是顯微鏡4X物鏡
里面的結構就這樣而已
10X的物鏡稍微複雜一點。順帶一提,顯微鏡10X物鏡拆到較后,得到的中間那玩意超棒!可以當作高倍的放大鏡來用。只用這個東西,我甚至可以直接靠在吊竹草的葉背,看見氣孔的分佈,或是靠在蕨葉背,看見孢子囊的環(huán)紋。
顯微鏡40X物鏡就更複雜了
打開來,還可以看見一個彈簧在裡頭。因為顯微鏡40X物鏡和標本會接近,這是避免太過接近而傷害顯微鏡鏡頭的設計,真聰明。
顯微鏡大拆卸2-深入的認識體視解剖顯微鏡
3. 光學顯微鏡的四個鏡頭
照相機 顯微鏡的鏡頭中都有凸透鏡,凹透鏡,棱鏡,鍍膜的膜層,好鏡頭有多多的膜層!就這些了,如果是自動頭,還有usm馬達,電子觸點,微動開關,調節(jié)開關,按鈕,指示燈,標示,調焦環(huán),光圈環(huán),遮光罩,等等等,對了,還有四角螺帽!
4. 顯微鏡4個鏡頭的作用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主要分為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
1、機械部分
(1)鏡座:是顯微鏡的底座,用以支持整個鏡體。
(2)鏡柱:是鏡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連接鏡座和鏡臂。
(3)鏡臂:一端連于鏡柱,一端連于鏡筒,是取放顯微鏡時手握部位。
(4)鏡筒:連在鏡臂的前上方,鏡筒上端裝有目鏡,下端裝有物鏡轉換器。
(5)物鏡轉換器(旋轉器)簡稱“旋轉器”:接于棱鏡殼的下方,可自由轉動,盤上有3-4個圓孔,是安裝物鏡部位,轉動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當聽到碰叩聲時,方可進行觀察。
此時物鏡光軸恰好對準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轉換物鏡后,不允許使用粗調節(jié)器,只能用細調節(jié)器,使像清晰。
(6)鏡臺(載物臺):在鏡筒下方,形狀有方、圓兩種,用以放置玻片標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們所用的顯微鏡其鏡臺上裝有玻片標本推進器(推片器),推進器左側有彈簧夾,用以夾持玻片標本,鏡臺下有推進器調節(jié)輪,可使玻片標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動。
(7)調節(jié)器:是裝在鏡柱上的大小兩種螺旋,調節(jié)時使鏡臺作上下方向的移動。
粗調節(jié)器(粗準焦螺旋):大螺旋稱粗調節(jié)器,移動時可使鏡臺作快速和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調節(jié)物鏡和標本之間的距離使物象呈現于視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鏡時,先用粗調節(jié)器迅速找到物象。
細調節(jié)器(細準焦螺旋):小螺旋稱細調節(jié)器,移動時可使鏡臺緩慢地升降,多在運用高倍鏡時使用,從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觀察標本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結構。
2、照明部分
裝在鏡臺下方,包括反光鏡,集光器。
(1)反光鏡:裝在鏡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轉動,它有平、凹兩面,其作用是將光源光線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經通光孔照明標本,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于光線較弱的時候使用,平面鏡聚光作用弱,適于光線較強時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鏡臺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鏡和光圈組成,其作用是把光線集中到所要觀察的標本上。
①聚光鏡:由一片或數片透鏡組成,起匯聚光線的作用,加強對標本的照明,并使光線射入物鏡內,鏡柱旁有一調節(jié)螺旋,轉動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調節(jié)視野中光亮度的強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鏡下方,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其外側伸出一柄,推動它可調節(jié)其開孔的大小,以調節(jié)光量。
3、光學部分
(1)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通常備有2-3個,上面刻有5×、10×或15×符號以表示其放大倍數,一般裝的是10×的目鏡。
(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的旋轉器上,一般有3-4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最長的刻有“100×”符號的為油鏡,此外,在高倍鏡和油鏡上還常加有一圈不同顏色的線,以示區(qū)別。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如物鏡為10×,目鏡為10×,其放大倍數就為10×10=100。
顯微鏡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呈負相關,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呈正相關。即目鏡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低;物鏡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高。
光學顯微鏡成像原理: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臺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于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于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目鏡相當于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都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反光鏡用來反射,照亮被觀察的物體。反光鏡一般有兩個反射面:一個是平面鏡,在光線較強時使用;一個是凹面鏡,在光線較弱時使用,可會聚光線。
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
1、搬動顯微鏡時,要一手握鏡臂,一手扶鏡座,兩上臂緊靠胸壁。切勿一手斜提,前后擺動,以防鏡頭或其他零件跌落。
2、觀察標本時,顯微鏡離實驗臺邊緣應保持一定距離(5cm),以免顯微鏡翻倒落地。鏡柱與鏡臂間的傾斜角度不得超過45度,用完立即還原。
3、使用時要嚴格按步驟操作,熟悉顯微鏡各部件性能,掌握粗、細調節(jié)鈕的轉動方向與鏡筒升降關系。轉動粗調節(jié)鈕向下時,眼睛必須注視物鏡頭。
4、觀察帶有液體的臨時標本時要加蓋片,不能使用傾斜關節(jié),以免液體污染鏡頭和顯微鏡。
5、粗、細調節(jié)鈕要配合使用,細調節(jié)鈕不能單方向過度旋轉,調節(jié)焦距時,要從側面注視鏡筒下降,以免壓壞標本和鏡頭。
5. 顯微鏡4個鏡頭怎么用
4表示:放大倍數; 0.10表示:數值孔徑NA; 160 表示:機械筒長mm; 0.17 表示:工作距離(所需蓋玻片厚度)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