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點范圍和焦距對照
初中物理焦距公式是:f=u*v/(u+v)。物理中焦距是根據(jù)透鏡成像公式算出來的。透鏡成像公式:1/f=1/u+1/v。物距u 像距v,實像v取正值,虛像v取負值。
焦距是光學系統(tǒng)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fā)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時從透鏡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簡單而言焦距是焦點到面鏡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照相機中焦距f<像距<2f才能成像。
相關信息:
凸透鏡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鏡做照相機的鏡頭時,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會正好落在焦點上,或者說,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離(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體的距離與被照的物體與鏡頭的距離(物距)有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實際上總是大于焦距)。
在空氣中的薄透鏡,焦距是由透鏡的中心至主焦點的距離。對一個匯聚透鏡(例如一個凸透鏡),焦距是正值,而一束平行光將會聚集在一個點上。對一個發(fā)散透鏡(例如一個凹透鏡),焦距是負值,而一束平行光在通過透鏡之后將會擴散開。
2. 焦點和焦距分別用什么表示
物點(要拍攝的主體)離開透鏡的距離稱為“物距”,像點(透鏡的成像)離透鏡的距離稱為“像距”,物點和像點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物距的改變像距也隨之變化,當物點處于無限遠時此時對應的像點叫焦點,焦點離開透鏡的距離叫“焦距”。
物距、像距、焦距的關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對焦為當物點不同時要想清晰成像必須移動鏡頭和感光元件之間的相對距離的過程。
物距u 像距v 像距f 鏡頭的焦距一般用毫米來表示,例如我們常說的35mm的鏡頭,50mm的標頭,135mm的鏡頭等等。鏡頭根據(jù)它的焦距可以分為廣角鏡,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等等,其實這是根據(jù)鏡頭的防大倍率來決定的,更準確的說是根據(jù)鏡頭的視角,在35mm膠卷里,50mm的鏡頭的視角相當于人眼的視角,也就是說防大倍率為一,我們把它稱為標頭。 請注意:根據(jù)“1/焦距=1/物距+1/像距”的公式,不同的底片其標準鏡頭不同。
120膠卷的幅面大于135膠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機的標準鏡頭是75mm。目前數(shù)碼相機的鏡頭劃分一般參照35mm系統(tǒng)。 而焦距小于它的稱為廣角鏡頭,而焦距大于它的則稱為長焦鏡頭,另外還有很多變焦鏡頭,它通過鏡頭各組件之件的變化來改變焦距。
小于20mm為超廣角鏡頭,在24mm到35mm為廣角鏡頭,50mm為標準鏡頭,80mm至300mm為長焦鏡頭,大于300mm為超長焦鏡頭。由于目前的鏡頭一體化數(shù)碼相機較容易做出焦距較大的鏡頭,因此數(shù)碼相機的長焦劃分標準要相應提升,指擁有200mm以上焦段鏡頭的數(shù)碼相機。
如果以光變倍數(shù)來計算的話,則為七倍光學變焦以上的數(shù)碼相機。 物距像距像的性質(zhì)應用 u>2ff 焦距,本來是一個光學中的量,當一束平行光以與凸透鏡的主軸穿過凸透鏡時,在凸透鏡的另一側會被凸透鏡匯聚成一點,這一點叫做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就叫這個凸透鏡的焦距。一個凸透鏡的兩側各有一個焦點。 光心:可以把凸透鏡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們用的照相機的鏡頭就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或是數(shù)碼相機的感光器件)就處在這個凸透鏡的焦點附近,或者說,膠片與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大至約等于這個凸透鏡的焦距。 凸透鏡能成像,一般用 凸透鏡做照像機的鏡頭時,它成的 最清晰的 像一般不會正好落在焦點上,或者說,最清晰的 像到光心的距離(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體的距離與被照的物體與鏡頭的距離(物距)有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實際上總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們照像時,被照的物體與相機(鏡頭)的距離不總是相同的,比如給人照像,有時,想照全身的,離得就遠,照半身的,離得就近。也就是說,像距不總是固定的,這樣,要想照得到 清晰的像,就必須隨著物距的不同而改變膠片到鏡頭光心的距離,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調(diào)焦”。 從上邊的敘述來看,一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也就是說,一個凸透鏡的焦距是 不能調(diào)整的。相當一部分相機的鏡頭的焦距也是不能調(diào)整的,稱之為“(固)定焦(距)鏡頭”,所以說,上述(我們平常)所說的“調(diào)焦”,并不是真的調(diào)整鏡頭的焦距!只有另一部分相機,它的鏡頭是“變焦鏡頭”,就是那些能夠“變倍”的鏡頭,用那樣的相機在進行變倍時才是真正的 “調(diào)整焦距”! 由于物體離鏡頭的遠近不同,光線通過鏡頭后要在影像傳感器的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就需要聚焦,這個調(diào)節(jié)的過程就叫做聚焦。焦距,是光學系統(tǒng)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fā)散的度量方式,指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亦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 兩者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聚焦可以理解為對焦距的微調(diào),使射入光線對清晰的在感光器件上成像。而焦距的調(diào)整直接影響成像的視角大小。拍照時,要改變拍攝視角則要調(diào)節(jié)焦距,鏡頭上有變焦環(huán)的。而手動要聚集則調(diào)節(jié)鏡頭上的聚焦環(huán)。 焦距,本來是一個光學中的量,當一束平行光以與凸透鏡的主軸穿過凸透鏡時,在凸透鏡的另一側會被凸透鏡匯聚成一點,這一點叫做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就叫這個凸透鏡的焦距。一個凸透鏡的兩側各有一個焦點。 光心:可以把凸透鏡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們用的照相機的鏡頭就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或是數(shù)碼相機的感光器件)就處在這個凸透鏡的焦點附近,或者說,膠片與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大至約等于這個凸透鏡的焦距。 凸透鏡能成像,一般用 凸透鏡做照像機的鏡頭時,它成的 最清晰的 像一般不會正好落在焦點上,或者說,最清晰的 像到光心的距離(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體的距離與被照的物體與鏡頭的距離(物距)有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實際上總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們照像時,被照的物體與相機(鏡頭)的距離不總是相同的,比如給人照像,有時,想照全身的,離得就遠,照半身的,離得就近。也就是說,像距不總是固定的,這樣,要想照得到 清晰的像,就必須隨著物距的不同而改變膠片到鏡頭光心的距離,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調(diào)焦”。 從上邊的敘述來看,一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也就是說,一個凸透鏡的焦距是 不能調(diào)整的。相當一部分相機的鏡頭的焦距也是不能調(diào)整的,稱之為“(固)定焦(距)鏡頭”,所以說,上述(我們平常)所說的“調(diào)焦”,并不是真的調(diào)整鏡頭的焦距!只有另一部分相機,它的鏡頭是“變焦鏡頭”,就是那些能夠“變倍”的鏡頭,用那樣的相機在進行變倍時才是真正的 “調(diào)整焦距”! 焦點是在透鏡的兩側,當你拿著一塊放大鏡在太陽光下面找,陽光通過透鏡會在地面上有一個光斑,你慢慢調(diào)整透鏡到地面的距離,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時候,那個就是焦點,用尺子量透鏡和地面的告訴,那個是焦距焦點:由無限遠處射來的光線(可看做是平行光)通過鏡頭折射在主軸上匯聚成清晰的一點,此點被稱為焦點。 焦距:焦點與鏡片中心點的距離叫做焦距。 初中物理認為焦距是光學系統(tǒng)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fā)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時從透鏡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簡單的說焦距是焦點到面鏡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照相機中 焦距f<像距<2f 才能成像。 這就是焦距 攝像頭的常用焦距主要有四種,分別為2.8mm\4mm\6mm\8mm等,還有12mm\16mm,但是用的比較少,還是前面四個主要的規(guī)格比較常用。鏡頭焦距的大小,與視角大小、距離都有很大關系。 1、焦距與視角、監(jiān)控距離的關系 焦距值越大,看得越遠,視角越小,看的越近。一般道路會選擇4mm\6mm常規(guī)焦距。因為角度適合,遠近適中。 2、焦距和視角與監(jiān)控距離的關系 ①視角在60度以上?用于5*5米左右場所 3.6MM 4MM? ②視角在50度以上?用于8-10米左右場所 6MM? ③視角在40度以上?用于10-18米左右場所 8MM ④視角在30度以上?用于20-30米左右場所 12MM?16MM ⑤視角在20度以上?用于30-50米左右場所 25MM 因為透鏡是兩個圓相交或者相離共同部分,因此,兩個圓心的連線稱為主光軸,光心是連線的中點。光心的作用是確定傳播方向不改變的光線方向。 焦點是確定光線會聚作用或者發(fā)散作用大小的點。焦距是光心到焦點的距離,它與焦點一起是決定成像大小的因素,同時,也是物距、像距大小的比較標準。 焦距是光學系統(tǒng)中恒聯(lián)光的聚集或發(fā)散的度量方式,一般指的是平行光入射時從透鏡光心到光聚集的焦點的距離,在相機中焦距就是非常重要的,相機里面的焦距,決定了相機的取景范圍,且焦距上面顯示的數(shù)字越小,焦距越短,反之則相反。3. 焦距與焦點
4. 請說明焦點和焦距的含義
5. 焦點和焦距的定義
6. 焦點范圍和焦距對照表
7. 什么叫焦點什么叫焦距
8. 什么叫焦距范圍
9. 焦點范圍和焦距對照圖
10. 焦距是兩個焦點距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