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拍建筑用什么鏡頭
建筑攝影么,單反的話還是佳能或者尼康,這里我推佳能,不是說尼康相機差或者鏡頭差……只是因為佳能有很多移軸鏡頭,對于建筑攝影來說,移軸鏡頭是拍攝的利器。當然非主流一點還有索尼+轉接環(huán),據說已經接近于佳能自家的對焦速度,況且移軸什么的也并不需要特別快速的對焦……所以也是一個考慮的方面。
優(yōu)點在于索尼的全幅價格比其他兩家低太多,而且單就機身來說并不差,缺點在于據說轉接超廣角的時候,邊緣畫質會下降。你不給出預算的話,是無法給出具體型號的。
2. 拍建筑用什么鏡頭好看
爬山用廣角鏡頭。
1、如果使用普通焦段,藍天白云不夠發(fā)散,畫面不夠美。而且,遠處的景色談不上美麗,甚至有點亂。而使用廣角之后,中心縮小,細節(jié)弱化,照片更看重整體。利用豎拍,將鐵索扶手放在畫面左右兩個角,照片更有線條感,以“整體”致勝。
2、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是一種焦距短于標準鏡頭、視角大于標準鏡頭、焦距長于魚眼鏡頭、視角小于魚眼鏡頭的攝影鏡頭。廣角鏡頭又分為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兩種。
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毫米,視角為60-84度;超廣角鏡頭的焦距為20-13毫米,視角為94-118度。由于廣角鏡頭的焦距短,視角大,在較短的拍攝距離范圍內,能拍攝到較大面積的景物。廣角數碼相機的鏡頭焦距很短,視角較寬,而景深卻很深,比較適合拍攝較大場景的照片,如建筑、風景等題材。
3. 拍建筑用什么鏡頭可以減少畸變
學建筑出身的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至少從構圖方面肯定比一般攝影師更“專業(yè)”,知道自己在表達什么。
在器材方面,現在建筑攝影師有用后背的,也有用135系統的,從經濟角度,很多人選擇佳能的兩個移軸和5D系列的機身,再經濟些,搭配入門的全副6D也有。
用尼康的因為廣角移軸只有一個24,相對較少,不過純粹從建筑攝影來說,也比較經濟。只是拍室內空間比較局促而已。說到后期,肯定會說到RAW格式,目前解RAW的軟件如飛思Capture One 8.0,Lightroom,Capture NX2等都比較好用。也各有優(yōu)勢。
當然,移軸鏡頭除了三陽那款,沒有低于萬元的,加上機身,最起碼預備2W,配上腳架、附件、濾鏡等,小三萬輕輕松松就花出去了,所以建筑成本會比一般拍人像要高些。
如果單純玩,也可以買個C副機身+廣角鏡頭就夠了,像場寬廣、視角輕松囊括各種建筑,只是透視形變大后期辛苦。不過,這樣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攝影師“更難
4. 拍建筑一般用什么鏡頭
為什么派建筑一定要用移軸鏡頭,因為移軸鏡頭拍出來的視覺效果給人一自然的視角。拍高聳的建筑不在是透視漸變過去的地下大,上面小。每一個橫平豎直每一個看著都是那么的協調。移軸鏡頭雖好但是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必須要使用移軸鏡頭的。這個主要看你拍攝的主題和你想要拍出什么樣的視覺效果!我認為應該以最終效果為導向,來選擇合適的鏡頭拍攝建筑!
移軸鏡頭適合拍室內室外建筑,尤其是拍攝高樓時,不用再仰拍。由于移軸鏡頭非常昂貴,動輒就上萬,下面我引用網友“北歐風情之不死鳥”拍攝的兩張照片來做個對比。
把兩張圖片放到一起看,是不是就更加明顯了。第一張圖片就是移軸拍攝的,你會發(fā)現,每一個高樓都是和地面垂直的,樓層都是直立向上。這就是使用移軸鏡頭的好處!但是鏡頭貴呀,普通愛好者也不經常使用。還是我說的這句好,以結果為導向,你想要什么樣的視覺效果,就選合適的鏡頭來拍攝,移軸鏡頭拍建筑雖好,但不適合所有人。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或者不一樣的觀點,歡迎留言和探討。
5. 拍建筑用什么鏡頭焦段
定焦的經典焦段有35,50,85
主流的有24,100,135
一些折中的有一定辨識的有28,40,105
超廣角的定焦主要在14和18左右。
殘幅18135這個鏡頭折合差不多是27 200這個焦段了。
首先呢,任何題材是任何鏡頭都可以拍的。這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微距)但是每個鏡頭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超廣角主要應用于風景,建筑這兩大類?!斑h取其勢,近取其神”,超廣角便是這個遠。目前超廣角畸變低的鏡頭也有一些了,不能單純的說超廣角就是畸變大。但是其拍出宏偉的氣勢,是絕對的不二之選
當然也有人用這個來拍環(huán)境人像啊,會議之類的??梢哉f是都可以使用吧。
24mm
作為分界線,這個我得單獨拿出來說一說。它介于超廣角和普通廣角之間,也是一個比較經典的焦段,更是我最愛的焦段之一。
常用于環(huán)境人像,掃街掛機等場景。不過很多人表示太廣了,用不好...
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我就喜歡(我不管,就是喜歡)。好吧,主要是我喜歡把環(huán)境融入進主體,有時候太近了又拍不全環(huán)境,太廣了又確實控不住。
35mm
這個是經典焦段了,我自己看的很多人文大師都喜歡用這個。原因就是易于構圖。我個人并不常用這個焦段,其他大佬應該會有更好的解釋,我就不贅述了。
50mm
巧在兩個最經典的焦段我恰巧都不喜歡...
我個人前期用50倒是用得最多的,要拍起來確實也是真的很方便。這個焦段是介于廣角和長焦中間的,也就是說這就是個萬金油,很容易上手,是真容易。
但是用的多了以后便覺得越發(fā)的沒有樂趣。嘿嘿,我就是喜歡嘗試有偏向性一些的鏡頭。
85 mm
很多人說這是人像鏡皇,不是沒得道理的。
虛化足夠強,室內可以特寫,室外都可以應付,大光圈鏡頭也頗集中于此,夜拍合適。
這是屬于偏長焦范疇,如果是隨手拿出去,在街上可能就只能拍特寫了。至于風景,不過長也不夠廣也是稍有尷尬。但是在人像領域這是毋庸置疑的強者。雖然有更加刀銳奶化的存在,但是論使用的易用度,誰又比得上它呢?
100/105 mm
這個焦段主要有兩類鏡頭,一類是主打微距,一類是主打背景虛化。如果不帶macro字樣就基本上是主打虛化的了...
這個焦段我用的是老蛙百微,可惜美國還在預售沒發(fā)貨,已經交了定金在等貨了。我就放兩張2x的微距讓大家看看微距的魅力吧
至于什么100stf啊,105stf或者105f1.4art,尼康這種主打虛化的鏡頭...大家還是去網上找吧,我買不起,就不丟人了謝謝...
微距鏡頭一般都銳度極高。而且像Sony90微,老蛙百微都幾乎沒有色散,即便是不玩微距,也不失畫質數毛拍產品。
主打虛化的鏡頭多為特寫拍攝,這個特寫包括了很多東西,主要還是剝離主體吧。比如拍妹子,光斑好看,虛化強,還是很多人喜歡的。
135mm
沒用過。
想用,但是也買不起。
多為f2,1.8這種小空氣切割機,可以很好地把背景和主體剝離開來。然而多用于主體拍攝,人像特寫。當然我也見過有大佬用來拍人文的,就拍一個人那種...
超長焦定焦
不在題主討論范圍內。主要用于野生動物拍攝(劃掉,我尋思野生動物不都應該是大變焦嘛?比如佳能501000這種怪物),體育攝影。也不乏有人用800定拍人像,只不過沒什么卵用罷了...
差不多就這么多了,我也只是個萌新而已。等回國以后提新相機以后,多加練習提升以后自己拍些視頻漲漲知識也不錯
6. 拍建筑用什么鏡頭說明書
01
拍攝時,相機要拿正。而且最好手要穩(wěn),可以用一只手在下面托住,在拍攝人像、建筑物時,相機鏡頭不能過仰、過俯或左右傾斜,否則會使拍攝對象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使景物的水平向偏離地平線,使景物有東倒西歪的感覺。
02
要注意相機的ISO,一般來說,ISO越低,拍出來的照片質量也就越高,噪點也就越少
03
在拍攝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構圖,可以借助我們常見的三角形構圖突出建筑的穩(wěn)定,或者用S形構圖表現物體的意境
04
在使用相機拍攝的時候,大家需要注意光圈的調整,一般來說,如果想要突出主體,需要用大光圈,小景深,虛化背景。
7. 室內建筑拍攝的鏡頭選擇
一、拍照功能的選擇
1. 全景功能
拍攝室內建筑,首先對房間大環(huán)境進行拍攝,也就是房間的四個角落。全景功能能彌補手機鏡頭焦段的局限,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更好的展示整個室內空間布局。
因手機鏡頭焦段局限,在拍攝大環(huán)境時手機鏡頭沒可以用手機橫(豎)幅全景功能進行拍攝。
豎放,切換到全景模式,慢慢的平穩(wěn)的向右進行拍攝。
8. 拍建筑用什么鏡頭拍出大長腿
按高度來區(qū)分,機位又分為低機位、水平機位、高機位三種。
低機位的特點是角度比較低,拍攝時的操作是從下往上拍,低機位是可以把被攝主體拍得相對高大一些。常常用來拍攝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又被稱為偉人視角,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平時把人物拍出大長腿的效果使用的就是低機位。在拍攝城市風光時,對于一些高大建筑物的拍攝,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采取的也是低機位仰拍,而低機位仰拍也使得所拍建筑更加的高大雄偉。當在拍攝一些背景雜亂的題材, 采用低機位仰拍,則能規(guī)避其他因素的影響,以天空為背景起到很好簡化背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