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鏡頭到膠片的距離是物距還是像距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五個圖如下: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縮小實像。
2、二倍焦距等大小。
3、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實像。
4、一倍焦距不成像。
5、一倍焦距以內(nèi),正立放大虛像。
擴展資料:
凸透鏡的成像的應(yīng)用
照相機運用的就是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鏡頭就是一個凸透鏡,要照的景物就是物體,膠片就是屏幕。照射在物體上的光經(jīng)過漫反射通過凸透鏡將物體的像成在最后的膠片上,膠片上涂有一層對光敏感的物質(zhì),它在曝光后發(fā)生化學(xué)變化,物體的像就被記錄在膠卷上。
至于物距、像距的關(guān)系與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完全一樣。物體靠近時,像越來越遠,越來越大,最后再同側(cè)成虛像。
2. 調(diào)節(jié)鏡頭與膠片平面的距離
移軸鏡頭可以用來校正透視的問題。當(dāng)你拍攝時的位置離建筑物底部比距離建筑物的頂部近多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下面的情況.整個樓房像被壓縮了,樓頂也聚到了一起,出現(xiàn)樓房要倒下來的效果.如果換上移軸鏡頭,就可以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了。
移軸鏡頭可以消除透視變形,是因為一般鏡頭拍攝高大建筑物時,為了拍攝到全景,鏡頭需要上仰。結(jié)果膠片平面與高樓的主線有一定夾角,上部由于物距較遠而變小,造成透視變形。
移軸鏡頭移動后鏡頭中心不通過膠片中心,因此膠片上、下部到達鏡頭中心距離不相等,上部雖然物距較遠,但是對應(yīng)的下部像距也較遠,相應(yīng)的放大率的改變抵消了透視變形,只要保證膠片平面與建筑物主線平行,拍出的照片就沒有透視變形。相當(dāng)于使用大片幅相機(如120相機)同焦距鏡頭(更廣角)拍攝,然后剪裁到135畫幅。如果我們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然后剪裁放大,效果與移軸鏡頭相同,但是不能充分利用分辨率。
3. 鏡頭和膠片的距離
銀幕上的像的大小不取決于銀幕的大小,而是取決于物距和像距,要使像更小一些,要增大物距,減小像距,所以減小屏幕到鏡頭的距離,同時增大投影片與鏡頭的距離,即:將投影儀移近屏幕,同時使膠片遠離鏡頭.故選A.
4. 鏡頭的焦距和物距
V是像距 U是物距 F是焦距 2f是2倍焦距 當(dāng)U>2f 則f<V<2f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當(dāng)f<U<2f 則V>2f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當(dāng)U=2f 則U=V=2f 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當(dāng)U<F 成正立方大的虛像 用于放大鏡 當(dāng)U=F 不成像
5. 鏡頭和膠片的距離是物距還是像距
投影儀,幻燈機,電影機這三種光學(xué)器材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只是電影機放出的是活動圖像,而投影儀和幻燈機放出的是靜止圖像,以投影儀為例,投影片到鏡頭的距離為物距,而銀幕成清晰的像此時銀幕到鏡頭的距離是像距,他們都是滿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6. 鏡頭與膠片的距離
鏡頭的焦距就是指焦點中心點到膠片平面的距離.所以按照這個原理,50MM的鏡頭,其中心點(不是后鏡片與膠片的距離)離膠片應(yīng)該有50MM.但是現(xiàn)在鏡頭的做工今非昔比,用不著做50MM,能在很短的鏡頭里達到50MM的效果.所以你就應(yīng)該看見300MM的長焦就不會真的有300MM長.
7. 膠片到鏡頭的距離叫什么
50 1.8鏡頭50mm是指固定焦距,1.8是說,此鏡頭孔徑的能夠開到最大的光圈值,比如F/1.4是說最大能開到1.4的光圈。
由于照相時,被照的物體與相機(鏡頭)的距離不總是相同的,比如給人照相,有時,想照全身 的,離得就遠,照半身的,離得就近。也就是說,像距不總是固定的,這樣,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須隨著物距的不同而改變膠片到鏡頭光心的距離,這個改變 的過程就是平常說的“調(diào)焦”。
8. 焦距是鏡頭到物體的距離嗎
簡單回答:
焦距是透鏡的參數(shù),是指平行光經(jīng)過透鏡后形成的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
像距是物體經(jīng)過透鏡所成的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物體的遠近不同,所成像離透鏡中心的距離就不同.平時照相中所說的對焦是調(diào)整透鏡的前后位置,使像落在底片上,這個時候的透鏡焦距沒有變化.變焦鏡頭的焦距是可變的,可以調(diào)整廣角的大小,焦距越小廣角越大,看到的左右上下范圍就越大.
簡單點還真不好說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