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者一般用什么鏡頭拍照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攝影記者會把哪個難忘的鏡頭挑選出來。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好,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首先是我們的黨中央領導,在經(jīng)過了28年艱苦卓絕的日孑。迎來了新中國的涎生,這是個慶祝的日子普天同慶。我們感到驕傲多么難忘阿今人振奮
2. 記者一般用什么相機
攝影記者是以拍攝新聞圖片反映新聞事實的記者,最早是為了區(qū)別于文字記者 。
報紙傳播新聞,主要靠文字稿和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一般是一張照片 下面配一些簡單的說明文字 ,它的優(yōu)勢是更直觀、更形象,并可以豐富版面的內(nèi)容 。
從前,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之間,相互是比較獨立的, 現(xiàn)在,隨著科技進步 ,越來越推崇,集攝影、錄像、采寫為一體的全媒記者 。
3. 記者用的攝像機叫什么
針孔攝像頭, 裝在紐扣上,手表上,或者筆什么的做偽裝
4. 記者一般用什么鏡頭拍照好看
應該說人文攝影,什么鏡頭都是可以拍攝的,沒有什么根本性的限制。你有什么鏡頭,就可以用什么鏡頭,來拍攝人文作品。
不過,在人文攝影的理論研究方面,新聞記者的新聞攝影拍攝實踐中,有一種刻意的鏡頭35焦段情節(jié),拍攝的畫面感,前一步50標準鏡頭的視角畫面,退一步24廣角畫面,使用35鏡頭更加游刃有余一些,久而久之,在攝影圈中就有了35焦段,人文攝影頭的說法。有了24—70變焦鏡頭后,人文攝影,使用這個鏡頭的就十分了。
5. 記者一般用什么鏡頭拍照好
斜側(cè)角度包括前側(cè)和后側(cè),是一種最常用的角度。在拍攝兩個人時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訪攝像,以記者的后側(cè)為前景,拍攝被采訪者的前側(cè)面,并使其位于畫面中間,把視覺重點置于被采訪者身上,主體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畫面有變化。采用這種角度拍攝的鏡頭畫面,叫做過肩鏡頭。
6. 記者一般用什么鏡頭拍照的
有權(quán)。
任何單位、個人未經(jīng)允許都不能進入警戒線內(nèi),否則就是違法行為,記者也不例外,既然記者涉嫌違法,警察就有權(quán)利扣押攝像機(攝像機屬于涉案物品,也屬于證物)。
1.記者采訪,需要經(jīng)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的宣傳部門同意,才可以采訪。
2.未經(jīng)允許在警戒線內(nèi)采訪已經(jīng)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條第四項規(guī)定,應處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五十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ㄒ唬┚懿粓?zhí)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tài)情況下依法發(fā)布的決定、命令的;
?。ǘ┳璧K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
?。ㄈ┳璧K執(zhí)行緊急任務的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警車等車輛通行的;
(四)強行沖闖公安機關設置的警戒帶、警戒區(qū)的。
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從重處罰。
7. 記者拍照用什么模式
用佳能拍攝舞臺式,自動對焦,白平衡自動,這樣便于抓拍舞臺演出場面。鏡頭焦距按能離舞臺的遠近確定,一般不是記者,拍攝時不能靠近,因此建議用帶長焦的變焦鏡頭,70——200的一般可以了。
首先設置相機,把ISO調(diào)到能忍受的最高值,然后最好能按坐板登的副版說的做,最好用M檔,盡量提高快門速度,白平衡如果自己不好把握,就設成自動的,并且最好是RAW+JPG出片,以利后期補救。
用大光圈和高感光加上合適的快門,其實晚會這種場合用17-50/2.8的鏡頭是很好的配合。
8. 記者一般用什么單反
首先,記者用的相機像素方面不用要求過高,1200萬像素就足夠了,拍攝的照片用于打印或者網(wǎng)絡瀏覽都沒有問題。而單反相機有這良好的系統(tǒng)擴展性,能夠讓拍攝者的攝影技術(shù)完美的發(fā)揮。
9. 記者的拍照
《如果我是一名參加開國大典的記者?》如果,只是如果。因為根本沒這個可能,根本設這回事,只有如果。如果我是一名參加開國大典的記者,我會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刻圍天安門轉(zhuǎn)一圈,用我的相機拍下當時的情景,哪怕是一點點兒,放到現(xiàn)在六十三年后也值老鼻子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