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都繪影原文
耀華,就是古龍了,他原籍是江西的。江西的散文創(chuàng)作蔚然成軍。5年來,劉上洋的《雙頭鷹的國度》、范曉波的《木村的月光》、姚雪雪的《夏都繪影》等作品獲得冰心散文獎,江子、李前、朱法元等人的作品獲得優(yōu)秀獎;江子的《血脈里的回聲》、安然的《哲學課》獲得第五屆老舍散文獎。此外,李曉君、傅菲、王曉莉、夏磊、陳蔚文等青年散文家的創(chuàng)作也引人注目,鄭云云、梁琴等人創(chuàng)作勢頭不減,不斷有新的力作。另外江亞鋒、畢凌鋒還比較有名!
2. 夏都文化
二里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的歷史意義:填補了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岡商文化之間文化序列發(fā)展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礎。
二里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內(nèi)外具有重大影響。中國是地球上為數(shù)不多的有獨立起源的文明古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歷史唯一沒有間斷過的國家。
但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確切歷史記載,可以依靠的絕對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一些西方學者和疑古派一度懷疑夏朝的存在,懷疑禹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一條肉蟲),甚至主張東周以前無信史,把中國的歷史一下子縮短了一半,卻有些讓人不能接受。
為此,國家在“九五”期間,把夏商周斷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項目,重點任務是要理清夏商分界與夏代的歷史脈絡。自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后,學者們?yōu)榇藸幷摿怂氖?,?jīng)“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史書的相互印證,專家們認定,夏文化持續(xù)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后來被商朝取而代之。這意味著幾乎可以從二里頭遺址摸索到中華文明的起源了,明確寫出了孔子和司馬遷沒有搜尋到的中華“家譜。
3. 夏都原城
共字橋,形狀如同你個“共”字,所以取名叫共字橋,座落于西寧五四大街西段,原火燒溝位置,也是從城區(qū)通往海湖新區(qū)的重紐帶。雄偉壯觀的共字大橋高高聳立,彰顯著海湖的魅力,也是海湖新區(qū)的標志,更是西寧地標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4. 夏都遺址
免費的,需要提前預約。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始建于2017年6月11日,建成于2019年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翟鎮(zhèn)古城快速路北,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是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示范區(qū),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研究展示中心。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共有5個基本展廳,系統(tǒng)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據(jù)2020年4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官網(wǎng)顯示,博物館內(nèi)共有館藏文物2089件,主要為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5. 夏都遺址公園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據(jù)文獻線索在河南尋找“夏墟”時,發(fā)現(xiàn)了位于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由此開啟了考古學界對二里頭的發(fā)掘和研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wǎng)、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雙輪車轍……迄今的發(fā)掘和研究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tài)、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
6. 夏都故事
新鄭世家是在新鄭市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世家即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這些世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即是世家。舊時候指門第高貴并且世代相沿續(xù)的人家。
新鄭市歷史悠久,有“黃帝故里”之稱;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鄭為有熊國;龍山文化中期,新鄭為祝融氏之國;夏商時期,新鄭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鄭為鄶國;春秋為鄭國,戰(zhàn)國時期韓國遷都新鄭,將鄭縣改為新鄭縣,此后建制多用新鄭一名;
1994年5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新鄭縣,設立縣級新鄭市。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等交通干線貫穿全境,南水北調(diào)、西氣東輸?shù)戎攸c工程穿境而過,區(qū)域航空樞紐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位于新鄭東北。新鄭有黃帝故里景區(qū)、裴李崗遺址、鄭王陵博物館、新鄭博物館、鄭韓故城等歷史文化景點,也有始祖山景區(qū)、黃帝古棗園、雙鶴湖中央公園等自然旅游景區(qū)。
7. 夏都的住宅畫的是什么季節(jié)
裝修的管理辦法是,寫合同日期,什么時候能裝修好,什么時候交工,把完工的日期寫清楚,
8. 夏都到底在哪兒
夏都---安邑,即山西臨猗城西南的古郇陽城遺址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王朝。據(jù)《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17帝王。這僅僅是推測,那么還有什么根據(jù)可以證明我們歷史上實實在的確存在一個夏朝? 漢朝的司馬遷憑什么寫《史記·夏本紀》,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為何不寫明出處?如果也沒看到,憑何說“夏”?由于史書記載不詳、或后來學者誤解史書之意,等等原因,我們至今找不到夏朝的都城。 現(xiàn)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中,稱禹帝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設在安邑(山西夏縣)。夏的都城究竟存在嗎?若有的話又在何處呢? 夏縣的古跡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陰土陶遺址;傳說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沒有發(fā)現(xiàn)大型城池。在運城鹽湖區(qū)內(nèi)的安邑也沒有可信的古跡證明夏都在那里,它有可能是后來仿古設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難到?jīng)]有一點蹤跡? 傳說,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后遷陽翟。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jù)斟(尋卩)?!薄妒酚洝は谋居洝吩疲骸疤稻诱?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尋卩)在何處? 有的認為在山東濰坊西南,有的認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據(jù)《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弊C明斟在河南洛陽伊洛區(qū)內(nèi)。又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闭J為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這些說法太勉強,僅僅是根據(jù)史書片言支語,無實物證明,顯得理據(jù)不足,讓人難以信服。 夏都究竟有幾個?紛亂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全面深入分析史書文字記載的全部意思,僅憑少量文字推測,因而結論很多。 比如認為夏都在洛陽,主要緣于司馬遷《史記》中一段文字,即: 戰(zhàn)國時,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厥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這段文字意思是這幾個國家占據(jù)險要的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國,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國家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東為左方、西為右方。河、濟、泰、華具體是指什么?是黃河、濟水、泰山、華山?有人認為洛陽處在此地理位置。 但筆者看不出洛陽在這幾個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陽地理位置也不險要。伊厥一般指兩山之間河谷(龍門),羊腸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主要意思是這幾個地方地形戰(zhàn)略地位重要,易守難攻。夏桀之居并非都城所處的位置,而是國家的位置。若河、濟、泰、華具體是指什么搞不清,也就難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處更無從談起。 另有,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qū)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jīng)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nèi)有大型宮殿遺址。有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僅僅是想當然,仍理據(jù)不足。 我們把目光再次回到晉南。因為大多數(shù)傳說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為其部族的活動范圍;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nèi)建都,立業(y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國一般所指正是這一地區(qū)。許多學者一直認為夏都在山西的夏縣。就是說夏都在夏縣的可能性最大。 我們現(xiàn)在再看看司馬遷的史記: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厥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晉南正好符合這一特點,整體上說,黃河、山東濟水在其東,河津龍門、陜西潼關即為“伊厥”在其南?!把蚰c”是指自北而下的黃河或汾河河谷。泰華是指西部的黃土高原,而非泰山與華山。泰山與華山相距太遠,又不相連,故不能作為戰(zhàn)略要地同時出現(xiàn)在這里。所以,夏桀之居正在晉南,而非其它地區(qū)。
9. 夏都都城
一、夏朝
1、建國時間:約前2070年
2、建立者 :禹
3、都城:陽城
二、商朝
1、建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 :商湯
3、都城:在亳建立商朝,后遷到殷
三、周朝:
1、建國時間:前1046年
2、建立者 :周武王姬發(fā)
3、都城:定都鎬京
擴展資料:
1、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統(tǒng)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xù)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經(jīng)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qū)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nèi)的夏朝時期六座規(guī)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tǒng)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
2、商朝經(jīng)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xù)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戰(zhàn)被周武王擊敗后自焚而亡。殷墟的發(fā)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tǒng)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符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fā)達的非中原文明。
3、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qū)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nóng)神的“后稷”,《說文》云“黃帝居姬水(一說是河南中部鄭州新鄭市始祖山一帶的潩水,一說是陜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于陜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 ,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
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