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牙泉鳴沙山可以航拍
1、中衛(wèi)沙坡頭和鳴沙山月牙泉不是一個地方。
2、中衛(wèi)沙坡頭位于寧夏中衛(wèi)市城區(qū)西部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長約38公里,寬約5公里,海拔在1300~1500米,總面積4599.3公頃。
3、鳴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處,占地面積3.12萬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
2. 鳴沙山月牙泉觀光車
鳴沙山到月牙泉10多公里
3. 鳴沙山月牙泉最佳觀賞時間
月牙泉門票幾點停售
從2019年11月10日起,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將景區(qū)開放及售檢票時間調整為7:30—18:00,其它時間概不售票。
4. 鳴沙山月牙泉全景圖
游覽線路: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有兩條旅游線路:一條為觀景旅游線路,一條為休閑娛樂線路。
觀景旅游線路:鳴月廣場牌坊—鐵背魚公園—鳴沙山—鳴月閣—月牙泉,觀賞大漠自然風光,攀登神奇鳴沙山;
休閑娛樂線路:鳴月廣場牌坊—乘騎駱駝—鳴沙山東山頂—鐵背魚公園—月牙泉。
交通信息:
公交車:敦煌火車站、機場到敦煌市區(qū)公交車單程車價為3元/人,市區(qū)到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可以從盤旋路乘坐3路公交到終點站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票價為1元 /人。
出租車:敦煌市區(qū)乘坐出租車到景區(qū)票價為10-15元/人。
自駕車:景區(qū)位于敦煌市區(qū)向南5公里處。
5. 月牙泉鳴沙山拍照
1.駝隊在鳴沙山下的情景,抓拍您與駱駝的合影?。?/p>
2.蘆葦蕩中也是不錯的取景地,蘆葦與鳴沙山、小鳥、駱駝等(禁止踩踏以及折蘆葦!)
3.鳴沙山山頂拍攝鳴沙山與月牙泉共存的沙漠奇觀!遠距離的與月牙泉來次合影。
4.在月牙泉泉邊與碧波蕩漾的月牙泉合影,記錄您來過!
6.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導覽圖
敦煌,甘肅省縣級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chǎn)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為甘肅省四大綠洲之一。
近年來,敦煌市大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鳴沙山下綠樹成蔭,鮮花綻放,綠地如茵,敦煌風景名勝區(qū)—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風景愈發(fā)迷人,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景區(qū)觀光游覽。
7. 鳴沙月牙泉照片
大敦煌
從蘭州出發(fā),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過武威、張掖、嘉峪關,最后到達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風光,滄桑雄渾,美不勝收,而至敦煌則達到頂點。
敦煌,一座總面積只有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18萬的蕞爾小城,就敢取這么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氣魄。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碧瞥罴幍摹对涂たh圖志》進一步發(fā)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北M管現(xiàn)代大多數(shù)學者都說,“敦煌”一詞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但是敦煌人寧愿相信古人的解釋。
就是這塊土地,曾經(jīng)連接起漢唐盛世與西域文明,手挽著長安城與波斯灣,見證了無盡的繁華與滄桑。在漢代,敦煌疆域遼闊,統(tǒng)管六縣,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為一座擁有140萬人口的大城市,僅次于首都長安?,F(xiàn)在,敦煌雖然沒有了當年的顯赫地位,規(guī)模也大大縮小,然而,歷經(jīng)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價值獨特的敦煌文化所散發(fā)出的迷人魅力,更是與日俱增。
到達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藍,明月灑下一地清輝。從來沒有見過那樣晶亮的滿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這塊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設有序、干凈整潔、規(guī)劃整齊。漢唐的建筑,街頭的飛天雕塑,滿墻風動的壁畫,讓人懷疑是在歷史與夢幻之中。
一夜小雪,鳴沙山披上一層潔白的輕紗,空氣像水洗過一樣清爽。登上山頂,舉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氣勢磅礴。微風吹來,撲人心懷,爽人心肺,心胸頓覺空明。鳴沙山的沙粒有紅、黃、綠、黑、白五色,當?shù)厝朔Q它“五色神沙山”。登臨此山,聽山與泉同振共鳴,猶如鐘鼓管弦齊奏,令人動魄驚心?!逗鬂h書·郡國志》引南朝《耆舊記》云:敦煌“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
被譽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滿目蒼涼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眾多的美麗傳說,聽導游說,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麗。最好在農(nóng)歷十五月圓之夜時來,露宿在鳴沙山才可以親歷那夢幻仙境般的意境。
來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參觀。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斷興建,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
洞窟門一打開,歷史的味道迎面而來,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畫好像帶你走進了歷史。你仿佛可以看見千年前的畫工巧匠們一點一點描繪、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殘破現(xiàn)狀又告訴你時光已逝、光陰變換的事實。那些佛像用著千年不變的平靜面對你,微微上揚的嘴角述說著樂觀豁達。其實他們面對的不只是你,還有千年的歷史,那些進入盜寶的強盜,那些謙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走進敦煌研究院大門,一塊條石上鐫刻著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錐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發(fā)現(xiàn),也許莫高窟現(xiàn)在還靜靜地沉睡在沙漠的懷中;或者,她在合適的時間被合適的人發(fā)現(xiàn),也許能夠受到更好的保護??上?,歷史不能假設。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從此敦煌不再平靜,從此敦煌在被掠奪、被肢解中走向世界,從此無數(shù)的學者為她皓首窮經(jīng),從此世界上產(chǎn)生了敦煌學。面對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難,中國知識分子拍案而起,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掀起了一場敦煌大搶救運動。最先站出來的,是著名金石考古專家羅振玉。當他得知一批珍貴的敦煌文物淪落到法國人伯希和之手后,當即報告學部,要求即刻發(fā)令保護藏經(jīng)洞遺書。緊接著,一批著名學者投入到對敦煌遺書的收集、???、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遠涉重洋,到日本、到歐洲,去抄錄和研究那些流失的書卷。
在保護和研究敦煌方面,貢獻最大、最令人感動的是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敦煌守護者。他們放棄內(nèi)地大城市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奔赴偏僻荒涼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貢獻給了敦煌保護事業(yè)。正是由于他們的艱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結束了無人看管的現(xiàn)狀,走上了科學保護的道路。敦煌學研究也從無到有,從粗到精,徹底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狀況。
敦煌是中國的敦煌,應該使敦煌學回到中國。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鄭重囑托。現(xiàn)在,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這位老人:敦煌學已經(jīng)回家了!
8. 鳴沙山月牙泉攝影攻略
沙丘腳有賣騎駱駝票的,20~30只駱駝一隊,坐滿就出發(fā),從沙丘腳往沙丘半腰,半個多小時樣子。體驗一下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