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機反光鏡
反光鏡就是單反你一拿下來鏡頭就能看到的那塊鏡子,主要作用是把鏡頭前方的像通過反光鏡打到五棱鏡上,再傳遞給正在目鏡處觀察的攝影師。
拍照的時候,反光鏡會抬起,同是快門簾也會打開,讓里面的膠卷或者感光元件受光成像 五棱鏡是單反相機取景的反光裝置,其作用是將對焦屏上左右顛倒的圖像矯正過來,使取景看到的圖像與直接看到的景物方位完全一致,使操作者能夠正確地取景和對焦。在快門開啟時,反光鏡向上翻讓出光路,五棱鏡中不透光。五棱鏡通常是一整塊實心的玻璃經(jīng)過切削研磨而成,然后在外表(除與對焦屏和取景目鏡相接的兩個面外)均鍍上反光材料,在其內(nèi)部形成鏡面反射。
2. 相機反光鏡怎么清理
反光鏡可以擦,但是要注意動作輕柔,器材也要過硬。
反光鏡的表面是鍍銀的,光潔度較高,也比較耐磨,用無塵的鏡頭布或脫脂棉就可以,頑固的污跡潤一點鏡頭水。
但是注意,第一不能掉渣,否則污染就擴散了,第二不能用力,反光鏡托架十分脆弱。一旦島壞了損失就大了。
3. 相機反光鏡的功能
反光鏡是給你眼睛取景用的,光圈光系就復(fù)雜一些,光圈是鏡頭光線進入相機內(nèi)部的數(shù)值,比如F2.8,F(xiàn)3.5,F(xiàn)5.6,F(xiàn)8,F(xiàn)22等等。
好像我們家一扇窗戶,打開一半進光就少,全開進入室內(nèi)的光線就多。
就是這樣的。
光圈大快門就提高了,比如光圈F2.8/快門就是1/500,光圈F5.6/快門就是1/100。
5.6光圈小了,曝光時間就要長一些。
F2.8光圈比F5.6要大,因為關(guān)系是1:2.8和1:5.6,懂數(shù)學(xué)的人就知道了,二分之一比四分之一要大,光圈也是1/2.8比1/5.6要大。
也就是2.8光圈開啟比5.6要大一些。
4. 相機反光鏡臟了怎么辦
感光元件清潔按下面步驟進行:
1.保證相機電池有足夠的存量。
2..將相機鏡頭拆下,使用吹氣球吹清卡口、反光鏡箱和反光板。
3.打開相機電源,選擇B門,左手輕按相機快門,不要松手,右手則小心仔細地將吹氣球伸進相機卡口,當吹氣球離CMOS很近時,用吹氣球輕輕吹。
4.如果實在吹不掉,可使用果凍筆粘黏,注意每次使用果凍筆前后都應(yīng)使用膠帶紙清潔果凍筆。也可使用干燥的脫脂棉簽輕沾除塵,注意千萬不能使用沾有清潔劑的濕棉簽清潔,因為快門在釋放狀態(tài)時,CMOS是處于通電狀態(tài)的。
5.清潔完畢立即松開快門,再將鏡頭裝上就可以。
5. 相機反光鏡預(yù)升設(shè)置
佳能 5D Mark III如何拍攝自然風(fēng)光
佳能 5D Mark III拍攝自然風(fēng)光的方法如下:
EF 16-35mm f/2.8L II USM/焦距:29mm/手動曝光(F16,4秒)/ISO 800/白平衡:日光/PL濾鏡/三腳架/鹿兒島縣屋久島
白谷云水峽廣袤的森林覆蓋著青苔,據(jù)稱是動漫電影“幽靈公主”的場景原型。早春時節(jié)雨后綠油油的森林十分美麗。使用16-35mm鏡頭拍攝巨大的石塊營造出森林的氛圍。
EF 24-105mm f/4L IS USM/焦距:28mm/手動曝光(F16,2.5秒)/ISO 400/白平衡:日光/PL濾鏡/三腳架/鹿兒島縣屋久島
在被霧氣籠罩的山路上看到的奇特樹木??v向構(gòu)圖并增加曝光來表現(xiàn)森林明亮的霧氣。在霧中不會出現(xiàn)高光溢出所以能很好地烘托氣氛。
EF 24-105mm f/4L IS USM/焦距:105mm/手動曝光(F4.5,1/15秒)/ISO 400/白平衡:日光/多重曝光模式:加法/PL-C圓偏光濾鏡/三腳架/鹿兒島縣屋久島
下山途中,偶然發(fā)現(xiàn)在長滿青苔的樹上有片落葉,一束陽光灑在落葉上。光線太強烈所以使用了多重曝光拍攝。第一張對落葉合焦,第二張將畫面虛化后合成。
精通自然風(fēng)光攝影的3大秘訣:
1、構(gòu)圖
廣角鏡頭下充分展現(xiàn)被攝體的魅力
拍攝自然風(fēng)光時應(yīng)該充分利用全畫幅的特性。例如拍攝照片1和照片2中那樣的被攝體時,使用全畫幅相機才能體會到其特有的廣闊視角和立體感。拍攝這種場景不要使用遠攝鏡頭,而是使用廣角鏡頭通過具有適當縱深的構(gòu)圖拍出很有氛圍的作品。拍攝像照片2中的參天大樹或奇特樹木時,特寫反而體現(xiàn)不出樹木的高大和奇特,最好能將環(huán)境氛圍拍入照片中。另外在使用遠攝鏡頭時,使用不超過300mm的鏡頭拍攝能拉近被攝體,拍攝距離過遠的被攝體構(gòu)圖會顯得凌亂。
2、光線
清晨和傍晚柔和的光線能避免高光溢出
拍攝自然風(fēng)光時,清晨和傍晚柔和的光線基本能避免高光溢出,此時的紅色光能使被攝體更加上鏡。照片3拍攝的是午后射燈一樣的光線,由于光線太強烈所以使用了多重曝光加強虛化,降低光強。斑駁的強光落在郁郁蔥蔥的森林里,拍攝這樣的場景時圖像曝光差會更大對比更強烈。在光線直接照射時,拍攝時間和光強很難把握需要反復(fù)推敲。另外,逆光下能拍出更具表現(xiàn)力的照片,但要注意避免產(chǎn)生眩光和鬼影。
3、相機設(shè)置
預(yù)升反光鏡,注意避免抖動
對焦時,使用實時顯示放大約10倍后手動對焦。因為已經(jīng)將“高光色調(diào)優(yōu)先”設(shè)置為“啟用”,所以通常ISO感光度多為200-400。像照片1那樣快門速度過低時,也會調(diào)整ISO感光度至800左右,但拍攝自然風(fēng)光經(jīng)常使用三腳架,所以個別情況才需要使用高感光度?;驹O(shè)置是圖像記錄畫質(zhì)為RAW+JPEG、白平衡為“日光”、照片風(fēng)格為“風(fēng)光”。必須使用快門線,即便不使用遠攝鏡頭也要預(yù)升反光鏡,注意避免抖動。曝光模式使用手動,每次拍攝都要自己設(shè)定光圈和快門速度。
多重曝光
拍攝自然風(fēng)光的攝影師一定很高興能使用多重曝光功能。除了能把花拍得更柔美之外,像照片3那樣光照很強的場合也能使用。拍攝自然風(fēng)光時經(jīng)常使用“加法”,2-9張多重曝光時能分別設(shè)置每張的光圈和白平衡等,因此大幅拓展了表現(xiàn)力。
6. 相機反光鏡在哪里
反光鏡的上邊 把鏡頭卸下來,從下往上看就能看到
7. 相機反光鏡有劃痕有影響嗎
車主在用車時,與其他車輛發(fā)生刮蹭是在所難免的,刮蹭首先受傷的位置就是車輛的后視鏡,會將后視鏡刮掉漆或刮出劃痕,那么后視鏡補漆有必要嗎?
車輛的后視鏡刮掉漆了,是需要補漆的,車主可以在閑暇時間,到汽車4S店,或汽車修配廠將后視鏡補漆。因為車輛的后視鏡是工業(yè)塑料材質(zhì),即使漏底漆也不會生銹,只是影響車輛的外觀,使車主感到不適。
如果車輛的后視鏡刮蹭比較嚴重,影響了正常使用,需要及時到汽車4S店或汽車修配廠,由專業(yè)的工作人員進行修補過更換后視鏡,其工時費大約在100元左右。
車輛所配備的后視鏡可以為車主帶來很大的幫助,車主使用車輛時,如果向左或向右側(cè)并道,需要提前觀察兩側(cè)的交通情況,防止兩側(cè)直行車輛減速不及時,發(fā)生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8. 相機反光鏡的作用
單反的反光鏡是一片表面上鍍有銀色反光物質(zhì)的玻璃(注意,它并不是像鏡子那樣是將反光物鍍在玻璃的背面,而是上面,所以平常保養(yǎng)相機時,要盡量少擦拭反光鏡,就算鏡面上有灰塵,也不會對成像造成影響)。在未曝光之前,反光鏡的作用是將光路改變,反射到取景器中,使操作者能夠正確地取景和對焦。在快門開啟之前,反光鏡向上翻,讓出光路后,快門才打開,光線到達膠卷平面進行曝光。曝光過程結(jié)束后,反光鏡即時返回到原來的位置,即瞬回式反光鏡。
AF單反機的反光鏡與大多數(shù)手動對焦單反機的反光鏡略有不同,與帶有點測光方式的單反機類似。反光鏡的中央部分是半透明的,在反光鏡后面還有一塊小型反光鏡。這些區(qū)別都是為AF系統(tǒng)而專門設(shè)計的。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提到,AF單反機的AF檢測模塊一般是放在反光鏡箱底部。在自動對焦時,光線透過反光鏡中央的半透明部分,再由后面的小型反光鏡反射到AF檢測模塊上。
反光鏡是單反機的最主要部件,特點是能透過攝影鏡頭直接取景,具有取景和對焦準確的優(yōu)點。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一般單反機最大的不足是在曝光過程中,因反光鏡全部擋住取景器的光路,拍攝者無法看到被攝畫面。
由于反光鏡一上一下地翻動,它是引起單反機震動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普遍攝影中,這種震動是可忽略不計。但在微距攝影中,由于對焦距離很近,景深極淺,任何震動都會使照片模糊不清,所以有些少數(shù)AF單反機設(shè)有反光鏡鎖定裝置。在拍攝前,先對焦和取景,然后手動將反光鏡上翻鎖定,再按下快門釋放鈕進行曝光,因此完全清除了因反光鏡引起的震動。現(xiàn)代單反機的反光鏡均有阻尼機構(gòu),盡可能消除反光鏡引起的震動。
這類可翻動的反光鏡除了有震動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在按下快門釋放鈕到快門開啟之間存在著1/15s左右的時間延遲,即反光鏡上翻到位約需1/15s的時間。這對于拍攝運動著的物體是極為不利的,所以第二代自動對焦單反機的焦點預(yù)測AF方式,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設(shè)計的。
還有另外一種固定式反光鏡,如Canon EOS RT和EOS 1NRS,這類反光鏡全部是半透明半反射的,光線亮度的三分之一反射到取景器,另外三分之二則直接透過反光鏡到達膠卷平面,因此取景亮度比普通的單反機要暗些。這類反光鏡的優(yōu)點是不存在震動和時延問題,而且在曝光過程中,拍攝者還能看到被攝畫面,尤其適合于動體的搖拍和微距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