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以現(xiàn)在的相機技術(shù),還拍不出彩色的月亮照片?
其實準確的說,我們見到的所有關(guān)于月亮灰撲撲的照片,都是月亮的本色出演,沒有任何PS以及三通道濾鏡的合成的偽彩色,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太陽系里其他天體色系都豐富多彩,唯有月亮看上去就那么死氣沉沉呢?
彩色月球哦,但熟悉月球地形的朋友都知道,暖色調(diào)的月球的高原,顏色越紅則表示越高,越越冷色調(diào)的藍紫色則表示越低,根據(jù)月面高程給月面上色,然后一目了然的區(qū)分月面地形,非常方便的一種表示方式,但這是偽彩色,其實真正的月面顏色還是有一些,這需要大口徑的望遠鏡拍下高清月面然后拼接,不做任何色彩處理,但月面仍然具有一些難以言表的色彩!
香港天文同好Wah拍攝的高清拼接半月,各位請注意月面似乎有一些顏色,但非常淡,比較難區(qū)分各種顏色的區(qū)別,當然這和月面物質(zhì)成分反射不同的波段光線是有關(guān)系的,但因為月面無大氣,因此沒有氧化加劇這個過程,更沒有其他化學過程,唯一的就是小行星撞擊以及月面早期形成時保留的本來面目!因此月面在小口徑望遠鏡下呈現(xiàn)的就是一片灰色,這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
無獨有偶,八大行星中最小的水星和月球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沒有人告訴您這是水星的照片,想必很多朋友應(yīng)該是會認為是月球背面的照片,因為兩者色系沒什么差異,而兩者的空間環(huán)境也類似,除了水星距離太陽更近一些!我們來比較下兩者共同特征:天體沒有大氣層,能改變天體表面的因素只有撞擊和天體本身的的活動,而對天體顏色影響最大的大氣則剛好幾乎為零,因此從下圖太陽系里所有的巖石質(zhì)天體來看,只有水星和月球永遠都是黑白照!
很明顯上圖中色彩最豐富的是地球,因為有大氣海洋還有綠植與地面各種物質(zhì)氧化后的顏色,金星則主要是其大氣層的顏色,火星還有極冠與大量氧化鐵的地表,其他的衛(wèi)星則色系越來越單調(diào),這它們的天然條件是有關(guān)系的!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我們看到的豐富多彩的深空照片,也是多通道合成而已。
這樣彩色深空照才能吸引我們的眼球,但很可惜這些都是假的,不過為了能給各位科普,NASA也是拼了,黑白的原圖甚至都需要處理一下才能呈現(xiàn)給各位了!當然各位可以相信幾大行星的真實照片,那確實是它們的色系,除了可能有部分藝術(shù)效果增強以外,絕大部分還是真實的!
首先,月球的顏色本來就是黑白的,不像地球,存在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可以呈現(xiàn)各種各樣的顏色。月球上的物質(zhì)非常單調(diào),所以顏色也很單調(diào),就是黑白的。
另外,我們現(xiàn)在的相機之所以可以拍攝出來色彩照片,主要是加了一個拜耳濾鏡。但是,加上拜耳濾鏡之后,會把原來相機手機的光線減弱2/3。對于我們在地球上拍照來說,光線比較強,減弱些光線也不影響大局。但是在太空中就不一樣,太空的光線十分微弱,特別是一些距離地球很遠的天體,光線達到地球就很微弱了。所以,這個時候往往需要大口徑的鏡頭和長時間的手機光線時間,才能夠得到足夠的光子進行成像。而如果在這些探測器上面或者天文望遠鏡上面在加上拜耳濾鏡的話,那么光線就會更加嚴重消弱。從而使得成像效果很差,出現(xiàn)虛像。所以,為了得到較好的天體照片,一般天文學相機都不加拜耳濾鏡,所以拍出來照片都是黑白的。
有些照片大家看著是彩色的,那是因為后期科學家經(jīng)過了圖像渲染,自己給加上去的顏色。比如哈勃拍攝的一些著名宇宙照片,很多都是后期處理的結(jié)果:
所以,原始的天文學照片,都是黑白,比較難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