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飽滿——三分法構圖
三分法構圖可能是風光攝影中最常用到的構圖方式了。
二:最有趣——對角線構圖
在風光攝影中,一定要鍛煉自己試著用抽象的幾何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會找到自然界本身存在點線面。
三:最豐富——利用框架
如何使一張平面的照片充滿三維的深度?其實你只需要在畫面中采取某些真實的或者隱形的框架來作為畫面中的前景,來框住你要表現(xiàn)的主題,就會使畫面具有一種很強的透視。
四:最簡潔——極簡留白
如果說繪畫是加法的話,那么攝影就是減法,尤其在風光攝影中,只有剔除掉雜亂的景物和多余的元素才能得到存粹自然。
五:最對稱——鏡面對稱
鏡面效果是非常迷人的,仿佛具有魔力一樣,也是攝影師在拍攝風光時候最常運用的構圖效果,完美而對稱的鏡面效果非常具有形式美。
六:最虛化——虛化遮擋
把前景虛化掉實際上應該是框架構圖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通過使用大光圈或者是長焦鏡頭可以把前景虛化掉形成色塊
七:最透視——遠點透視
一張照片本來是平面的,但是風景可以有深度的。怎么樣去表現(xiàn)風景的深度呢,這就要用到透視的原理
如何拍好風光攝影
選景構圖置身于廣闊的天地間,茫茫的大草原上,誰不是滿懷激動想把周圍一些美麗的景色都記錄下來。但是一個優(yōu)秀的攝影師和普通游客之間差別第一步就在于攝影師知道有所取舍。
作為一個置身于大自然中的你,景色給你的感受是全方位的。而作為一幅攝影作品,你給觀者傳達的信息卻僅限于作品的邊邊框框之中。也許很多人文類的作品還包含了圖片外的故事,但是我比較反對風光圖片也要用拍攝者的旁白或者圖片外的注釋來讓觀眾“恍然大悟”。你所傳達的一切信息應該就在作品中,甚至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作品的名稱都是無足輕重的,或者僅僅是作品的一個記號而已。
因此作為拍攝者的你就不得不仔細考慮,你興奮得像拍攝下來的內容,是否能通過這小小的底片傳達給觀者。最常見的就是,大家為自然界的廣闊壯美所感動,殊不知這個“壯美”最難于拍攝下來。你感覺到被群山環(huán)抱,但是照片上卻只能看到一兩個山頭。所以說學習拍風光攝影,第一步要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當然這并不是說缺少了切身的體驗,風光圖片所傳達的信息一定比不上身臨其境。恰恰相反,由于經過了拍攝者的精心篩選,摒棄了畫面以外的干擾因素,再通過攝影技法上的加工,夸張,好的攝影作品甚至超過原本的自然景觀。因此對風光攝影最簡單的評判標準就是看其是否比原始景物更讓你感受到美感。大師級的攝影家甚至能夠在圖片中加入很多主觀的情緒或者意境,這就更加難得了。
看多了風光圖片,覺得其中的選材不外乎兩種類型:
一種是以單一的主體的美作為畫面主題,比如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不論是什么,總之是這個一個主體的美或者奇異打動了你。這類照片有時不能算作純粹的風光攝影,算作小品更加合適。此時你的全部注意力應該集中在如何表現(xiàn)這一主體的美上。所拍攝下來的絕大部分只是這個主體,甚至只是主體的局部。千萬不要小看了局部,有的時候打動你的只是一個局部,不經過仔細思考,拍了一張整體的照片就會失敗了。我手頭的經典圖片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一道小河彎角,一棵古樹的樹干。就是這些,但已經足夠了,不要再多,適當?shù)妮o以環(huán)境背景(一定要能夠使主體醒目的背景),一張好照片的構成就足夠了。
首先,我想特別強調一下在這樣的照片中景色應該有層次結構。遠景,中景,近景,一定都要是你考慮得因素。人的視覺容易集中在一點上,但是圖片中,卻是處處實在的,這也正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拍攝的時候死盯在一處覺得好漂亮啊,洗出照片不是周圍的東西淹沒了這點“美景”,就是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元素。
因此拍攝的時候,就要有意識的由近及遠觀察畫面,仔細細考,每一個層次是否都安排了和諧的元素。這些元素之間,是否構成了一幅統(tǒng)一的畫面,是否有哪些是沒有意義的,哪些是應該加強的。如果這遠中近景色之間還能有一些有節(jié)奏的變化,那將更加完美。試著培養(yǎng)這種全面觀察取景器的習慣,因為鳳光片不想其他類型的攝影,主體完美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張照片的成功,風光片一定要做到處處完美。
這里有兩點比較實在且需要注意的因素。
第一是天地比例。去看看那些游客拍攝的“到此一游”,和大師拍攝的風光作品。最容易找到也最用以糾正的問題就是天地比例。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風景的平視,當然出來的就是半天半地了。這個時候問問你自己,真的需要那么多天么?或者真的需要拍攝地面么?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否定的。暫且不說天地各半的比例讓你的曝光十分困難,也不說一比一的比例是多么的缺乏生趣。就是思考一下到底吸引你拍攝的原因,也不難發(fā)現(xiàn)天空與地面的景致并不是可缺的。雖然我們飽受城市里面空氣污染的困擾,羨慕自然界純凈的藍天白云,但看久了其實這是最平淡無奇的景致,除了感嘆一聲以外,不會有更多的收獲了。所以要敢于壓縮天或者地的比例,甚至大膽的裁掉他們。你不拍出天,沒有人不知道地上面有天,你不拍出地,也不會有人懷疑你是站在太空還是哪里。只有當兩者真的互相依存的時候,才需要相互兼顧,而且多數(shù)情況下也是1:2的比例,這樣顯出更加生動。記住這一點,風光攝影沒有必要既有天又有地。
第二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拍攝這類多主體較廣闊的場景的時候,需要有一個“神”,也就是畫龍點睛之筆。有很多照片構成也合適了,曝光也準確了,畫面也都清晰了,但就是讓人看了缺少點什么。少的就是這個“神”。這個神可是一個人,一輛車,一匹馬,一片草叢,甚至是一個虛影,但是一定要這么一個讓觀者最終把目光定格在其上的元素。這樣一幅照片才會活起來。再明確一下,這個神,不一定是一個點元素,指的是雖然處在畫面中,卻又有別于其他(比如受光上,形態(tài)上)能夠讓觀者對你這副作品總攬全局之后注意力還能回到這里的元素。
羅嗦了這么久,一張圖片差不多也就構成了。其實正是這些構成圖片的元素決定了風光攝影的構圖,什么對角線也好,平行布局也好。都是在強調如何安排這些元素。絕大部分情況下,構圖沒有教條的規(guī)律,只是一個人藝術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你看著舒服就好,至于別人看著是否舒服,就看你的藝術造詣了。一個非常有效且簡單的檢驗構圖的標準就是,這個畫面是否可以再被剪裁,完美的構圖應該是不可能再作刪減的。
最后再說一點,對一個景色,要盡可能嘗試從不同角度選取拍攝,每一個角度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前幾期的《攝影世界》中就有一個大師,對同樣一個景色(瀑布,花叢,石塊)拍攝了七八張不同角度的作品,的的確確各有千秋。這樣的拍攝才能讓你絕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