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的姑娘喜歡戴什么飾品
銀飾。有銀帽、銀篦。還有各式各樣的。比如項圈,手鐲。苗族人基本上都是銀飾。一套完整的服裝十多萬。并且飾品也不止這幾種。如果想了解更多只有來苗族旅游。鳳凰古城,苗王城。千戶苗寨。都可以看到欣欣色色的苗族飾品。
二、求對苗族服飾發(fā)飾的描寫?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逗鬂h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征,是一種規(guī)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biāo)志。
苗族服飾由于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并且有地區(qū)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tǒng)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lǐng)、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繡、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lán)、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tǒng)。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chǎn)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jīng)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xì)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jié)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qū)域。上衣有大領(lǐng)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fā)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于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lán)色線繡衣裙或蠟染。大領(lǐng)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fā)。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fā)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于海南苗族受當(dāng)?shù)乩枳宸椀挠绊?,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lǐng),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fā),包一繡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繡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后,顯出與其他地區(qū)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三、你喜歡苗族首飾嗎?如果喜歡你會不會掏錢來購買呢?
很喜歡,但是苗族的首飾都是純銀打造,造價過高,如果是我可能不會買
四、苗族人為什么那么鐘情于銀飾?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dāng)?shù)氐牧咙c和人文景觀。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
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huán),戴銀項圈。明代方志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huán),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fēng),卻衍生出區(qū)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xiāng)“改土為流”以后,苗族銀飾趨向纖細(xì)、復(fù)雜、精致。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qū)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充分。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dá)二三十斤。
據(jù)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huán)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qū)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系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后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qū)的苗族同胞用銀數(shù)量有增無減。
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yuǎn)縣份作了調(diào)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制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huán)、扣鏈、銀腰帶、牙簽、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jié),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biāo)志。
貴州民族學(xué)院教授苗青認(rèn)為:銀飾萌芽于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shù)圖騰活動之中,產(chǎn)生于漢代,成熟于唐代,豐富于明清兩代,發(fā)展于現(xiàn)當(dāng)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biāo)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shù)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