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旅游景點有什么
1、大理崇圣寺三塔,距離下關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tài),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頗有陸差氣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剎,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傳建于南詔保和時期,近年來曾在塔頂發(fā)現(xiàn)南詔、大理中時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
2、石寶山位于大理以北120千米處,距離劍川縣城25千米,距離下關131千米。景區(qū)包括佛頂山、石傘山滑答、石鐘山。石寶山為丹霞地貌,球狀風化石形成的奇峰異石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景區(qū)內(nèi)勝景迭出,石寶山景區(qū)包括有石鐘山石窟、道觀寶相寺、海云居三部分,面積25平方千米。山中有建于元代的懸空寶相寺、明代的金頂寺和清代的海云居,歷史悠久,各具特色。始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石寶山歌會,歷千年而不哀,獨縣神韻風彩,青年男女匯聚寶山,通宵達旦,弦歌如潮,被稱為西部的情人節(jié)。石窟道觀寶相寺,位于佛頂山上,依山建筑在一堵高聳險峻的大石崖上,下層是大殿,二殿為寺觀,鑿石抬梁,被譽為“云南的懸空寺”。石鐘山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鐘而得名。
3、新華白族旅游村是依原生態(tài)自然村落建成的國家AAAA級景區(qū)。新華村原名石寨子,坐落于云鶴古城以北7公里處,距麗江機場12公里,村子總面積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49戶人家,5227人,白族占總?cè)?8.5%,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寨子。新華村是一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早讓皮在南詔時期,先輩們即以手工藝品加工制作養(yǎng)家糊口,“鶴川匠人”的美名傳譽海外。新華石寨子,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是銀的世界這里是泉潭的故鄉(xiāng)還有那潔白的海菜花喲飄蕩著醉人的芬芳新華白族旅游村是依原生態(tài)自然村落建成的國家AAAA級景區(qū)。
大理的旅游景點有哪些 大理的旅游景點有什么
1、大理古城: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F(xiàn)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陽苴咩城的基礎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wèi)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墻外層是磚砌的;城內(nèi)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
2、崇圣寺三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距離下關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tài),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剎,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傳建于南詔保和時期,近年來曾在塔頂發(fā)現(xiàn)南詔、大理中時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兩塔間距97.5米,與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勢,兩塔均為八斛形檐式空心磚,共10級,各高43米。崇圣寺三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洱海: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長42公里,東西寬3.9公里,湖岸線長117公里,面積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蓄水量28.8億立方米,面積與蓄水量均列云南湖泊第二,在全國淡水湖中居第七位。洱海南有彌洱河等注入,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東匯波羅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是唯一出??冢?jīng)漾濞江流入瀾滄江。洱海屬構造湖,湖岸東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為沙洲。洱海氣候溫和,風光綺麗,素以“高原明珠”著稱。洱海中有三島――金梭、赤文、玉幾;沿岸有四洲――馬濂、鴛鴦、青莎、大鸛朋;水有九曲――蓮花、大鸛、蟠磯、鳳翼、蘿蒔、牛角、波作、高品、鶴翥。三島、四洲、九曲景致優(yōu)美,是游覽洱海、消閑度悉虛假的好地方。大理南詔風情島睜襲燃是洱海三島之一,位于蒼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黃金地段---洱源縣東南端的雙廊鄉(xiāng)境內(nèi)。該島四面環(huán)水,東靠著名佛教圣地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西對蒼山洱海,因占據(jù)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故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美譽。大理南詔風情島被列為云南省25個旅游精品項目之一,并是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定點接待單位。
4、南詔風情島:登上小島,一入眼便是一組巨大的石雕,叫做沙壹母群雕。這是根據(jù)《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有關大理地區(qū)一則神話雕刻而成的。相傳,南詔的祖先是一個名叫“沙壹”的女性,她以捕魚為生,在捕魚的過程中,觸沉木而受孕,于是生下十個兒子,后禪哪來,哀牢山下又有一對夫婦生下十個女兒,九隆兄弟就娶了這些女子為妻,后漸相滋長,繁衍至今。這一傳說被雕塑家賦予了生命,而且刻繪得出神人化,栩栩如生。登上小島,一入眼便是一組巨大的石雕,叫做沙壹母群雕。這是根據(jù)《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有關大理地區(qū)一則神話雕刻而成的。相傳,南詔的祖先是一個名叫“沙壹”的女性,她以捕魚為生,在捕魚的過程中,觸沉木而受孕,于是生下十個兒子,后來,哀牢山下又有一對夫婦生下十個女兒,九隆兄弟就娶了這些女子為妻,后漸相滋長,繁衍至今。這一傳說被雕塑家賦予了生命,而且刻繪得出神人化,栩栩如生。